#書店不屈宣言
👉閱讀這本書前請先認識以下三個概念,能更流暢的理解本書:
1. 日本出版流通的流程大概是:出版社》經銷商》書店 三階段
2. 獨特的「#再販制」,請看這篇文
https://pse.is/3p6k4c
3. #文庫本 & #單行本- 日本出版品的規格
https://pse.is/3q7dcs
https://pse.is/3pvrn9
👉這是一本由有40年的書店工作經驗的作者 #田口久美子,向她身邊的書店員工、出版業者、經銷商進行一連串訪問,再加之她本身的經驗,勾勒出日本「書店界」近40年來的興衰史和在網路時代來臨、#亞馬遜「#黑船」入侵日本,改變人們的購書習慣,衝擊書店業後來自第一線店員們用盡洪荒之力的吶喊。
.
👉可能因為作者是書店店員吧,寫作形式也非常有職業病地以書的類別來進行。
讀者可以透過作者訪問負責不同區塊的同事們的視角- 漫畫/輕小說、人文書、童書、國語/日本語等,看出不同領域書籍愛好者的「模樣」、閱讀在時代推進下的演化/變體、或是單純作者對書、看書者、書店的期許與擔憂。比如:
.
- 指導寫小說技巧的書現在變得很暢銷...雖然大家不讀小說了,卻變成渴望書寫...會買這類寫作技巧書的人,都是希望成為網路小說家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小說能被看到...他們就是想從這些寫作書中學習和他人溝通的技巧啊。
- 精神世界的書很賺哦...但是現在這類書籍包含那些更貼近生活,而且馬上見效的書,範圍變得很廣。若用這個定義,像是讓財務自由、交到男朋友、事業成功等等都是,幾乎都會用曖昧的字眼,對讀者私語:「你現在這樣就很好,你只要保持這樣的自己,你所希望的就會成真。」說到底,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話。
- 我學生時代的女同學中有許多菁英,在外資的投資公司、證券公司、銀行等地方上班,一邊升遷一邊工作,收入和我不在同個級別...
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那些朋友是不看小說的。即便有看,也是像「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這類淺顯易懂的書。明明在職場上,她們會拼命地想讀懂對方的言外之意呢。她們也會讀工作相關的參考書。但除了工作以外的書,就是看如何釣到金龜婿、快速和有錢人結婚的方法等等。她們喜歡療癒的書、粉色的書(如同字面意思,這類的書封設計都是白底配上粉紅色或紅色的圖案,有時字會燙金),作者是否也預料到會有這樣上流社會的讀者存在啊。
.
👉又或是,店員們對於書本之於人的意義與重量在時代下的改變的理解與擔憂:
- 以前有所謂的基本書目,馬克斯、凱因斯、韋伯等,若你沒讀過的話會覺得很慚愧,總之就是讀了幾本基本書目後才讀實務類書籍。但是現在的人不這麼想。伊藤很擔憂現在讀書(特別是和社會、經濟有關的書)已不再是為了做學問,反倒為學會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的技巧。「以前我感覺到讀書有一個循環,讀了一本後會再讀下一本有關聯的書,但現在不是這樣了。」
- 社會趨勢正在遠離「人文。思想類」,大家只想著趕快學好英文,前往那些科學、技術的道路。大學中 ,人文,特別是思想系所的補助也十分微薄。日本人正在變成無法用自己國家語好好思考及表達的人了嗎?
.
👉作者對童書的定義與期待:
- 我時常認為「#童書就是希望」,也只有在這個領域,才能夠毫不遲疑地使用「希望」這種會讓人感到難為情的詞𢑥了。首先,童書本身就是「成長的故事」,沒有包含成長希望的童書就不是童書,這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必要條件。許多在童書中登場的主人翁,在故事的結尾都會獲得某種形式的成長,這裡面包含期待閱讀書的孩子們也一起成長的願望,若說是大人們「對明日的期待」而創造了童書也不為過。
.
👉書本的傳承與書店的希望
- 書這種東西,從買書到閱讀時的狀況,都會影響人的記憶。
- 許多大人會傾向給孩子自己小時候讀過且喜歡的書,或是反覆讀了好幾遍的書,所以童書是出奇的長銷。我殷切地認為,在孩子的童年種下讀書的快樂種子,正是出版業或書店生存下去的希望。
.
👉對電子書的反省
- 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都不知道 #紙本書,那麼人類的記憶又該留在哪裡呢?
- 從小讀電子書長大的世代,很輕易就會失去對「紙本書」的信仰。
- 變成電子書後,人們的思考型態也會跟著改變嗎?
- 帶著大包小包覺得很酷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不拿東西反而比較聰明。大家不想浪費時間買東西,所以到最後網路書店就流行了起來。
- 大家都會覺得好久沒見到文學全集了,我想許多「愛書」的大人們,小時候都是埋首於家中笨重的文學全集裡吧。生長在這個斷捨離的時代,希望孩子們都能繼續閱讀,這不正是紙本書最大的使命嗎?
.
👉反抗與傷亡- 亞馬遜黑船攻來
- 致諾貝爾文學獎遴選委員會,村上已經入圍七次了是真的嗎?拜託選村上吧,再過個十年,這世界就會變成電子書時代,雖然我不想去想書店滅亡的事情,但書店會變得很寂寥吧。如果這樣的話,電視台會蜂擁至亞馬遜,拍「村上春樹電子書」訂單數字不斷增加的畫面嗎?
(作者透過 #村上春樹 每一次「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頒獎」來說明文學獎如何引起社會媒體對書籍的關注、書店如何運用這股關注力規劃相關活動來促進書本的銷量,並反思如果有一天書店、書籍全面數位化後又是什麼光景。)
- 據說許多作家會對責任編輯施加壓力:「不要讓我的書在亞馬遜的網站上斷貨。」...不只是經銷商或出版社,甚至連作者都拋棄了書店,我們只能一茫然,無法採取行動。
- 日本書店數量最多是90年代中期,如今只剩一半。我在店裡也常聽到客人說:「最近書店慢慢不見了。」這類的抱怨源源不絕。幾年前,我能從客人的聲調中察覺到「是你們的問題喔」的語氣,最近卻變成「拜託你了,請加油吧」,尤其年長男性客人的心聲更是如此。
- 在這個免費資訊流竄的時代裡,有多少消費者願意付錢買單呢?
.
👉人們還需要書店嗎?在地書店的存在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溫度與陪伴
- 在我們長銷書中,有些年業績突然攀升,那就是阪神大地震和東日本大地震的年分...當人遇到巨大不幸時,會將注意力轉向書本...平常只會閱讀娛樂性刊物的人,也會想要認真讀「書」。這種時候,人們就會走向書店。不是利用電子書或亞馬遜這樂的網路書店,而是走向「能碰觸書的場所」...長時間陪伴日本人的「書」,以及能獲得書的「書店」,這種平常容易忘記的單純事實,由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震再次教會我們。
🔰社會責任
- 永井先生讓「信賴」這個詞融入了日本出版社與書店之間,我們的連結是「維繫日本文化並反映社會是出版界的驕傲」,對亞馬遜來說「沒有」這個。若不是在「日本文化及社會」中好好做書與賣書的話是不行的。
.
👉書店店員的自尊,書店不屈宣言
- 書本就是因為有書的形式才叫作書本,書本本來就是由紙張和墨水組成的。書本是從作者開始,經各種業別的人之手,最後才遞到讀者手中,我們書店店員就是站在這個流程的最後一站。我們希望書店的功能是,將這些「書本」放到相符的位置,幫讀者找到它,然後親手將書本交給讀者。
- 或許我們書店店員正在做的工作,老早就已經來到了轉捩點,但是我們是否通過了這個考驗?全憑讀者判斷。不,或許讀者們已經下判斷了,討厭放棄的我仍希望讓讀者們知道,我們每天在做什麼樣的工作,用什麼樣的想法堅持下去,我一邊這樣希望,一邊寫下了這本書。
.
👉讀後感想
🔰情懷
這幾年愈來愈覺得6年級末段到7年級有著屬於我們的一種尷尬卻又幸運的時代的位置,我們是承先啟後的一群人。體驗過科技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前的「舊時代」生活方式;卻又在「科技新時代」裡度過了大半的人生。就我個人來說,4:3的真空管電視、錄音帶的年代、Terresa鄧和帽子歌后、#東方出版社 的 #福爾摩斯 與 #亞森羅蘋 套書、到社區裡的小書店買書,這些屬於「舊時代」的東西就是「新時代人類」的我的童年。也因此,我特別能體會作者在講述的那股關於「實體書店」的情懷。
書店之於我也是特別的。小時候家裡做生意,父母親沒空陪我,母親總是會定期到脾氣不太好的退休老兵鄰居老爺爺開的書店,成套成套的買書陪伴我,也因此養成我的閱讀興趣。這幾年出國在外,生活也比較上軌道,比較能好好重拾書本,加上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加深刻體認到那段兒時閱讀的日子有多快樂、閱讀之於我有多重要,也感謝母親當年的周全安排。因此,關於作者對於兒童、書本、文學套書、購書會產生記憶等等的描述我深表贊同,讀到動情處甚至紅了眼眶。
🔰如果為人母想給孩子哪一本自己小時候看過的書
由於受午間連續劇「哪咜」、日本拍的西遊記「Monkey Magic」的影響,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成仙」,態度之認真、虔誠,我甚至會在幼兒園自主打座修行。也因此,小時候影響我最多、我最喜歡的書籍基本上都和神怪有關。
第一套是 #幼福文化 出版的 #金鼎獎 #西遊記 CD+書本套裝。這套出版品非常精緻,CD故事說得超級精彩,西遊記各個角色選角完美;書本的部分插圖也非常精美。我因為這套書,對西遊記的故事基本上在結構上是倒背如流,甚至成年後還重新買了CD,至今都還會再重複收聽。
另一本就是 #封神演義。這本書我原本一點都不想看,因為有點文言又沒有半點圖片,一直被我供在冷宮。直到我把有興趣的書都看完了,在沒東西可看的情況下決定拿起來試試看。一看就入迷到不行,不但有我最愛的神佛法術、還有歷史故事、還有超複雜的劇情結構,媽呀!精彩到不行!
最後我一定會推薦小孩子的就是 #歷史類漫畫書。我的歷史邏輯就是在重複看了八百遍的 #牛頓 出版的 #中國歷史漫畫套書 中建立起來的。歷史也因此成為我最強的科目。歷史漫畫有多好用我最清楚,一定要推薦給小朋友。
🔰想開書店的人可以先看這本書
大部分的愛書人應該都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如果這個夢想還在,那你更要看這本書。開書店的困難、困境與現實,透過這本書有著很清楚的描述。日本是有再販制來控制書的價格,讓書店之間不至於陷入削價競爭的困境;如果把場景搬到台灣,難度一定馬上提高幾百倍。#夢想很豐滿_現實很骨感,用在充滿理想與情懷的開書店上,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
🔰愛書人的 #金錢的靈魂
最後,透過本書所談的書店的經營困境,又重新讓我思考我的金錢的靈魂。做為一個愛書人,我的購書選擇、來源、手段對於整個產業鏈的影響是值得我去深思的。如果我愛書,就應該要使我的金錢能夠長久地支持整個產業的健康、甚至成長,這樣我才能永遠有書看啊!。
如何有效利用我有限的錢,甚至為了愛書去多賺點錢,讓自己可以想買就買,更有力的去支持整個產業,其實是這份愛的背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沒想到在與書相愛之間,也有愛情與面包的超難選擇題。
至於 #電子書,我想我會一直支持紙本書到最後一刻。這是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已經下的決心。
一來,書架上有很多書的那種自以為的優越感太爽了,實在戒不掉;二來,我是一個意志力薄弱的人,一旦陷入電子書的便宜又便利又環保的魅力,大概會無法自拔;但一想到電子書對出版業帶來的困境以及可能加快滅絕我長久以來珍惜的「紙本書情懷」,那種傷害摯愛的感覺可能會吞噬掉我們的愛;無法自拔的事,還是不要碰,這是對愛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